
凌晨三點,比亞迪官網突然甩出王炸 ——供應商賬期全面壓縮至 60 天內!緊隨其后,吉利、一汽、廣汽等六大車企連夜響應,直接把汽車圈的 "賬期頑疾" 推上輿論風口。這場由主機廠發起的支付革命,究竟是雷聲大雨點小,還是真能撕開供應鏈沉痛的裂口?
七大巨頭站隊:60 天賬期成新門檻
比亞迪打響頭炮的凌晨公告里,藏著個耐人尋味的細節:"響應國家部署,助力中小企業"。而隔壁吉利更直接,把 "加速資金周轉" 寫進承諾,長安汽車更是帶著啟源、深藍等四個子品牌集體官宣。最秀的是一汽,直接甩出 "數字化云工作臺監控全流程" 的操作手冊,從審批流程到資金監督玩起了精細化管理。
廣汽的表態堪稱 "文藝版宣言":"供應鏈健康是安全品質的地基",而東風則搬出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當靠山,賽力斯更是強調 "60 天賬期早就是常規操作"。當七大車企在 12 小時內接連放出 "賬期大招",汽車圈突然意識到:這場由政策倒逼的支付改革,正在演變成主機廠的 "信用閱兵"。
供應鏈血淚:從半年賬期到承兌窒息
在車企集體 "表忠心" 的背后,是供應商們憋了十年的苦水。Wind 數據顯示,2024 年汽車電子供應商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高達 136 天,而某底盤件廠商更透露:"交貨到回款要扛 12 個月,好不容易熬到賬期,收到的還是 6 個月后才能兌現的承兌匯票。"
蓋世汽車調研的 30 家供應商里,從緊固件到熱管理系統的廠商們,幾乎都在玩 "資金墊付馬拉松"。一家車身飾件企業老板苦笑:"給主機廠供貨就像放高利貸,自己墊著原材料錢、人工錢,等一年才能見回頭錢,中間但凡斷了現金流,直接 game over。" 長賬期 + 承兌匯票的組合拳,早把中小供應商的利潤壓縮成了刀片。
新條例出鞘:30 天紅線 + 日息萬五
今年 6 月 1 日落地的新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,堪稱供應商的 "尚方寶劍"。最狠的三條規定直接戳中痛點:
* 機關事業單位 30 天付款,企業最長不超 60 天,敢約定 "等第三方付款" 就違規;
* 承兌匯票不能強塞,想用非現金支付得在合同里明明白白寫清楚,變相拖延付款算違法;
* 無爭議款項必須秒付,敢拖欠就按日息萬五算利息,國企要是拖出事兒,財政支持和項目審批直接受限。
更絕的是監管組合拳:省級政府要對清欠負責,投訴處理限時辦結,拖欠嚴重的企業直接上 "信用黑名單"。政策利劍高懸,車企們這次怕是不能再裝聾作啞了。
行業大考:賬期縮短倒逼供應鏈升級
不過,賬期縮短的背后藏著更深層的博弈。某車企采購總監私下透露:"壓縮賬期不是簡單給錢,而是倒逼供應鏈效率升級。" 一汽提到的 "數字化監控全流程",本質是用技術手段卡緊交付、驗收、開票的節點 —— 供應商要是交貨拖期、發票出錯,賬期再短也拿不到錢。
這對 Tier3 小廠來說,既是蜜糖也是砒霜:資金周轉快了,但對交付精度和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暴增。有業內人士預言:"60 天賬期會成為篩選器,能跟上主機廠數字化節奏的供應商,才能在新規則里活下去。"
賬期革命下的生態重構
當比亞迪們按下賬期 "加速鍵",這場始于政策倒逼的改革,正在演變成供應鏈生態的重構。對主機廠而言,60 天賬期是信用背書,更是倒逼自身采購流程升級的契機;對供應商來說,回款快了,但交付標準和成本控制的壓力也翻倍了。
下一場戰爭,將在數字化協同、供應鏈彈性、成本優化能力之間展開。你覺得,這場賬期革命能根治汽車產業鏈的沉痛嗎?